暂无QQ
杨力玫
7月27日,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专场发布会上,中共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现场分享了保山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91339户381897贫困人口脱贫,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隆阳、施甸、龙陵、昌宁4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02%下降到0.49%。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2758户10112人,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如期实现全市整体脱贫胜利在望、胜券在握。
发布会现场
“十三五”脱贫攻坚累计投入445.08亿
保山市全面实施“精准方略”,始终在精准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精准安排项目,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25万个,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13万户。精准使用资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45.09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美丽乡村 供图
产业扶贫:重点推进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
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推进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10万亩优质蔬菜、100万头肉牛、300万头生猪等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有序流转土地51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81个,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913个,带动贫困户90314户332393人,产业覆盖率达100%。
助农增收笑开颜 供图
实施“四小工程”全覆盖。积极支持引导贫困户实施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让每户贫困户都能参与一个或多个增收产业,形成规模大农业和到户小产业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助农增收模式,确保产业扶贫“全覆盖、能致富、可持续”。
生态扶贫: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让21195户档卡户受益
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制定了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意见,推动生态扶贫项目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截至目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41.9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8092户,补助资金1.81亿元,户均年增收2005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划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68.48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1195户,年均获得补偿451.92万元,户均年增收213元。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4624人为生态护林员,户均年增收1万元。
教育扶贫:义务教育实现阶段性动态清零
“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754所学校1389个新建项目;建立“控辍保学”机制,义务教育实现阶段性动态清零;加强与省外中等职业学校对接,共输送贫困户子女2487人到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扶贫知识进万家 供图
施甸县“直过民族”布朗族整族脱贫
保山市严格落实“一个不能少”的要求,着力推进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实现昌宁县苗族整族脱贫。2015年以来,共实施苗族整族帮扶项目64个,整族帮扶资金达2.92亿元。截至2019年底,苗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250元增加到11328元。
实现施甸县“直过民族”布朗族整族脱贫。依托云南中烟集团帮扶力量,精准帮扶木老元、摆榔两个布朗族聚居乡,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七大工程。目前,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已经实现整族脱贫,累计脱贫5769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63%和1.4%。
少数民族同胞走向幸福新生活 供图
集中安置4910名跨州市移民
实施跨州市移民集中安置。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保山市将居住在高黎贡山的怒江州移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目前,909户4910名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走出高黎贡山,全部搬迁至隆阳区芒宽集镇、敢顶集镇等8个集中安置点。
争创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
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慰问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发布会现场,赵德光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保山市将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切嘱托,转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决心和强劲动力,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带动 致富增收
下一步,保山市从美丽县城建设拓展延伸到美丽坝区建设。坚持把5个坝区与5个县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现代城市与美丽坝区交相辉映的融合发展格局;从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延伸到发展优势产业。以“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为基础,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从规模农业引领拓展延伸到品牌农业引领。全力打造“一座保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争创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从每一条河(湖)治理拓展延伸到区域性综合治理。打造最美河湖岸线的保山样板,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宜居、诗意盎然的水墨乡村。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实施以示范引领为主的乡村振兴试点探索。深入推进潞江坝、大和顺、腾冲清水乡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银杏村等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夏方海